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390章 何去何从(2 / 3)

sp;&esp;“求愚钝,还望子我教我!”

&esp;&esp;阚止无奈地摇了摇头,分析道:“看一看典史便能知道,晋国之政,内斗与外争从未停止过,当年范文子就曾说过,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无外患,又无内忧,如果不是圣人,必然会偏于一边。如果偏重于外患,晋国诸卿合力对外,那局势还可以补救,如果偏向内斗,那政出多门,晋国就危险了。”

&esp;&esp;“子我的意思是,司寇的选择,是考虑到晋国内争的缘故?”

&esp;&esp;“没错,从司寇被逐出晋国时起,晋人齐心对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。子有恐怕不知道,赵与范、中行有隙,几乎到了有你无我,有我无你的程度,可不是一次援救和市恩能解除的。你说,司寇怎可能为了救中行的城邑而在火中取栗呢?”

&esp;&esp;“退一万步说,即便司寇此次保全了夷仪,为晋国立下大功,那样真的就能回国么?或许会更受忌惮,归国之事只能依靠赵氏和司寇自己,指望晋侯开恩,指望其他诸卿?嘿,恐怕永无归期!”

&esp;&esp;……

&esp;&esp;在阚止将其中缘由叙述一通后,冉求顿时出了一头冷汗,暗呼侥幸。自己这次莽撞的建议,还是不懂晋国内部纷争的结果,差点坏了司寇的大事。

&esp;&esp;冉求也意识到,自己身为军吏,只需要考虑如何胜于战阵,赵无恤要考虑的却更多。他眼里的齐人是敌国,可在赵小司寇眼里,说不定还是削弱中行氏的利器咧!

&esp;&esp;阚止继续提点他道:“更何况,子有想过没有。若是司寇此时归国,西鲁的局面,尤其是三邑的未来将何去何从?”

&esp;&esp;“是继续作为鲁国的城邑领地,由国君和三桓指派新的大夫来统治呢?还是继续保有在司寇名下。在他归国的交割给晋国,从此成为赵氏的一块飞地。”

&esp;&esp;虽然第二种情况在春秋多有发生,比如郑国和宋国的卿大夫都曾接受晋国的赠地以作养邑。但冉求觉得,鲁侯和三桓只要还想留下半分邦国脸面,就绝不会允许第二种情况发生。

&esp;&esp;于是阚止便顺着这种可能性继续往下问:“那子有你呢?到时候是随司寇去晋国。从赵氏门客家臣从头开始呢?亦或是留在三邑侍奉新的主君。”

&esp;&esp;这下冉求便两难抉择了,他舍不得鲁国,舍不得夫子和师兄弟们。但经过一年的任职,他对目前的状况十分满意,赵无恤也是极为少见的明君,不以亲疏而以能力择才,若是换一个主君,是否能像赵无恤一般敢放权,敢提拔呢?冉求觉得不可能再遇到了。

&esp;&esp;所以若是无恤归国,他作为事君的家臣。或许会追随而去。这本是这数百年来的常态,但遵守的人已经不多,因为这意味着要割舍许多东西,尤其是本地籍贯的属吏,恐怕不会追随吧。

&esp;&esp;“无法抉择了?所以说,一旦司寇归晋,晋人们自然欢喜,但吾等鲁人便要为难了,或是背井离乡,或是硬着头皮留下来。以三桓的胸襟,恐怕再也不会重用吾等。”

&esp;&esp;冉求恍然大悟,他感谢了阚止一番,临走时还提出下次再来拜访。

&esp;&esp;谁知阚止话说得十分决绝:“我的门楣。子我还是少来为妙。”

&esp;&esp;冉求愣住了,虽然阚止与无恤手下的属吏们,尤其是孔门弟子关系十分一般,可哪有这样的送客之法,也太过无礼了吧。

&esp;&esp;“我对子有有几分欣赏,不似与子贡、子华一样话不投机。但君子之交,淡如水;小人之交,甘如澧,何必日日相会互访,更何况……”

&esp;&esp;阚止整理了一下衣襟,傲然道:“不瞒子有,司寇恐怕会在战后设立监察史之职,我便是第一个人选。我如此作态,也是不得已而为之,还望见谅。”

&esp;&esp;“原来如此,恭喜子我了。”

&esp;&esp;冉求了然,所谓的监察史,便是赵无恤打算新增加的属吏。地位不高,属于百石吏,比邑宰、邑司马、邑士师还低,只与邑三老相当。三邑只设正副两人,负责代替越来越忙的赵无恤巡查亭、里,对基层的行政事务进行监督。

&esp;&esp;这个职位的第一个要求便是对赵无恤的忠诚,不结党营私,第二是不畏强暴,第三便是清廉!

&esp;&esp;如今无恤手下能用的人才已经不少,而且涵盖了方方面面,但符合这个条件的,只有性格独特的阚止等寥寥几人,任命本来已经下来了,却被突然的战事打断。

&esp;&esp;这职位少不了奔波劳顿,俸禄虽然不高,但权力不小。无恤就是想用阚止这个要人缘没人缘,又不怕得罪人的家伙将官僚们可能滋生的腐朽之芽扼杀在萌发状态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